《汉语学习者语言》

王方(安迪),明尼苏达大学,2011年12月12日

关于组织的说明:
在每个主题领域(例如时态方面),所有关注该主题的研究都按时间顺序列出,从最古老的开始,到最近的结束,假设每个研究都需要并建立在以前研究的发现之上。

概述

赵,y(2011)。林中之树:二语汉语习得研究述评。《第二语言研究》,27(3), 1-14.

本文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至今有关汉语二语习得的研究,重点是发表在知名期刊上的英语写作研究。它综合了非宾格/非作格的区别、动词上升、反身、代词和名词短语、体标记、wh词、使动和动动复合动词、主题结构、bei结构和ba结构、关系从句等语言特征的习得研究成果。这表明,通过验证、修改或提出新的问题,二语习得汉语研究为二语习得的更广泛学科做出了贡献。例如,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成果证实了L1-L2迁移的可变性和复杂性,这既能促进二语习得,也能阻碍二语习得。这些中文二语习得研究还质疑了中介语语法中只基于可观察到的句法结构而不基于不可观察到的主位结构的“类母语”观点。这些研究表明,变异或僵化可能是过度概括或负迁移的失败或退缩、功能形态习得失败或角色分配失败的结果。本文还讨论了汉语二语习得研究的局限性,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需要在二语习得研究的基础上,增加英语、韩语、日语等语言的多样性,在二语习得研究的总体框架内探讨问题,并利用问卷调查和中介语语料库以外的各种数据来源进行纵向和横向研究。

主位动词

元,防喷器。(2001).主位动词在汉语二语习得中的地位:论主位动词在二语习得中的上升必然性。《第二语言研究》,17(3), 248 - 272。

袁考察了大学法语、德语和英语学习者习得汉语中主位动词的情况。在这些语言中,主要动词与其补语和副词的位置各不相同。在一些语言中,如法语和德语,主要动词允许从其基本位置上升,而在英语和汉语中,这是禁止的。例如,在英语和汉语中,“他经常喝啤酒”这句话中,动词“drink”不允许出现在副词“often”之前。本研究以汉语主位动词的习得情况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已知信息的描述人们日常活动的口头生产任务和评价主位动词位置意识的判断任务。结果表明,主位动词在二语汉语中保持了显著的稳定性,在任何水平上都没有出现选择性。这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表明主位动词在中国学习者语言中没有出现,这与第二语言文献中其他的报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否定

元,防喷器。(2004).法汉、德汉、英汉语中的否定。《哲学学会汇刊》,102页(2), 169 - 197。

袁隆平考察了大学阶段法语、德语和英语学习者对汉语从句式否定的习得情况,特别是否定语“BU”。这是推测,它会更容易比法语和德语学习者英语学习者获得中国否定的句法结构,基于子句的否定的语法结构在法国和德国是不同的从中国英语和汉语是相似的。然而,研究结果显示,二语组在汉语否定的习得上差异不大。这表明,尽管有L1的影响,但在二语习得的早期阶段,二语语法可以具有完整而恰当的功能类别特征。


方面的标记

温,萧红。(1995)。汉语助词LE的二语习得。国际应用语言学杂志,5(1), 45-62.

温在美国一所大学研究了成人英语使用者对汉语完成体和句末情态助动词的使用情况。具体研究重点是动词后缀LE和句末LE的习得顺序及其形成原因。在三周的时间里,我们收集了三次数据。在每个环节中,学习者被分配了3个任务:非正式问答、基于图片的问答和图片描述任务。结果表明,虽然完成体LE和句末体LE的表面形式是相同的,但它们的习得存在差异,完成体LE首先习得。对这种习得顺序变化的解释是,完成面的LE在语义和功能上不那么复杂,而句末的LE在结构上有标记,需要语境信息,具有不同的语用功能。因此,在句末LE习得的早期阶段,学习者经历了习得困难,并将基于l1的默认值转移到汉语学习者的语言中。


Duff, Patricia A.和Li,端端。(2002).汉语完成体的习得与使用。在M. Rafael Salaberry和Yasuhiro Shirai (Eds.)中,二语时态形态的习得(页417 - 453)。阿姆斯特丹:约翰·本杰明一起珍藏的东西。

为了更好地了解汉语二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完成体时所面临的困难,Duff和Li调查了加拿大一所大学的一组学生对汉语完成体LE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半结构化的口头采访,包括几个任务,包括口头视频故事复述和个人叙述,然后是书面编辑任务。将汉语学习者对LE的使用情况与以汉语为母语者对LE的使用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学习者将LE附加在更多的属类动词和更少的原型完成动词上。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相比,他们倾向于LE的供给不足,在某些必要的语境中省略LE,而在某些状态和非完成性活动动词中过多地使用LE。研究人员假设,这种差异可能是多种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因素的结果,如英语母语迁移、与LE的功能/多功能负荷相关的认知因素或操作原则、输入因素、任务的语篇特征,以及教学和教科书解释的效果。

动宾/词序

温,萧红。(2006)。三种结构的习得顺序:对外汉语学习者的中介语分析。中华语文教师协会学报,41岁(3), 89 - 113。

文考察了三种汉语结构从SVO到SOV语序的习得顺序,包括动词补语(如“得”)、疑问句作为不定代词作宾语(如“申me”)和“ba”句。研究人员通过图片描述任务收集了来自四种英语水平的成年学生的口头数据,这些学生在美国一所大学参加了为期九周的夏季汉语强化课程。结果表明,被试习得动词补语的时间最早,“ba”结构习得的时间最晚。结果支持了学习者在语言习得早期可能偏爱SVO语序的假设,因为SVO语序包含了句子-语义关系的直接映射。具有高度语言复杂性和语言特征的构式,如“ba”构式,通常是后来习得的。此外,词汇、语义和语用因素对习得过程也有影响。

Topic-prominence

金,Honggang。(1994)。二语习得中的主题突出与主题突出:英汉类型学迁移的证据。语言学习,44岁(1), 101 - 122。

Jin通过分析美国成年英语汉语学习者在不同水平上的行为,研究了话题突出是一个普遍的发展阶段还是一种可转移的类型学。三个生产任务(口头访谈,故事复述和自由写作)被用来测量学习者的汉语主题结构的整体使用,如空元素(主题、主语或宾语),如“席瑶东西马瑶”,特异标记(零文章或裸名词,如“Wwo Mayle Che”),和双重命名结构(同时使用主题和主语,如“那格人打马兵乐”)。有三个重要的发现。首先,研究没有发现一个普适性主题突出的阶段。相反,学习者在其熟练程度达到主题突出程度之前,表现出一个系统地将英语主题突出特征转换为汉语的过程。第二,学习者的主题突出类型互动和汉语作为主题突出语言的实现揭示了一个从英语到汉语的类型迁移过程。第三,不仅主题突出,而且主题突出都是可转移的类型。

语气

陈、青海。(1997)。音调误差分析的序贯方法。中华语文教师协会学报,32岁(1) 21-39。

陈分析了美国成人学习者在产生汉语时的音调错误。为了评估学习者对汉语声调的认识,我们进行了声调产生测试,使用英语单词和短语作为提示,让学习者在两个主题上产生口语话语。结果确定了学习者中介语中的两种声调序列模式:标准普通话中不存在的水平声调特征和未实现其全部价值的轮廓声调。结果表明,这两种模式都是英语韵律特征干扰的结果。学习者的口语产出似乎与他们在音调感知任务中的表现不相关。

太阳,西尔维娅Henel。(1997)。美国标准汉语成人学习者词汇声调音位学的发展。未发表的博士论文,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

这是一项纵向和横向的统计研究,调查了北京成年美国学生汉语声调的习得情况。Sun调查了学习者感知和产生音调的差异是否与某些语音、任务或学习者变量的效果差异有关。感兴趣的语音变量是四个词汇声调和声调在不同音节长度单词中的位置。任务变量为词频、启发任务类型和数据收集时间。学习者变量为学习水平和儿童时期的声调语言经验。数据来源于学习者对两种类型的感知和三种类型的生产任务进行的为期11周的两次管理。结果表明,学习者对声调的感知和产生因声调本身的音位类别和声调出现的音位位置而异。学习者对四个声调的处理对语音位置的变化没有相同的反应。除声调2替换外,学业水平与声调识别或产生无显著交互作用。词频和生产任务类型都与绩效结果相关。除口语重复任务外,时间和学业水平与所有任务的成绩相关。先前的声调语言经验与口语重复任务的表现有关,但与其他任务无关。与学业水平不同,语调语言体验与语调和位置变量有显著的交互作用。


Winke, p(2007)。调音:母语背景对二语汉语学习者声调产生的影响。中华语文教师协会学报,42(3) 21-55。

Winke研究了二语学习者汉语声调的产生与记忆和二语发展的关系。参与者是52名大学水平的中文学习者,分为三组:母语为英语的人、传统学习者和母语为除中文以外的亚洲语言的人。研究人员从对这些学习者进行的一系列任务中提取数据,包括问卷调查、四项记忆测试、两项口语能力测试和一项汉语能力测试。结果表明,无论L1背景或血统如何,3号音最难产生,4号音和2号音次之,1号音最容易产生。相关研究还表明,声调的成功产生与阅读熟练程度有关,但与死记硬背或工作记忆无关。学习者在自然说话过程中会自我修复声调错误,其中3和4声调修复最多。声调问题与母语迁移的关系更小,而与学习者对声调缺乏熟悉的关系更大。

梁涛,郭丽娟。(2008).汉语声调学习的发展历程。中华语文教师协会学报,43(2), 17-46.

陶和郭考察了美国大学生在第一年学习普通话时声调产生的发展阶段。数据是通过预演的对话和自发的提问和回答收集的。结果表明,在初始阶段,第1和第4音调的生成更为准确;然而,在序列阶段,四个音调的准确性没有差异。有趣的是,在学习者的生产过程中,并没有系统地避免困难的音调。相反,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最难的音调,音调3。

名义分级机

脊髓灰质炎,C.(1994年)。非母语人士在普通话中使用名词量词的情况。中华语文教师协会学报,29(3), 51-66.

脊髓灰质炎研究考察了台湾以英语和日语为母语的成年人在汉语中使用名词性量词的情况,并与以英语为母语的成年人进行了比较。摘要名词性量词与量词的区别在于,量词与名词的永久特征有关,如细长物体的“挑”,量词则是暂时特征。使用梨膜作为诱导装置收集口腔数据。结果表明,分类器很少被忽略;相反,它们在学习者的语言中被过度使用。此外,特殊分类器很少使用,经常被通用分类器“ge”取代或避免使用。

名义上的参考

小儿麻痹症,c(1995)。获得什么?汉语非母语者对零代词的使用及其对名词性指称习得的启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17(3), 353 - 377。

小儿麻痹症研究了台湾3个不同水平的汉语日语和英语学习者如何使用零代词(也称为空元素,或根据句法位置省略代词);本研究考察了名词的语义和语篇因素在语言使用中的作用。使用梨片获得口腔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使用“零”代词的频率不像母语人士那样高,而且“零”代词的使用频率随着熟练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学习者在语篇水平上使用零代词有困难,但在句法或语义上有限制。本研究发现的零代词使用不足与其他研究一致,表明学习者更倾向于使用完整名词短语而不是代词。

形容词后缀DE

张,Yanyin。(2004).加工约束、范畴分析与汉语形容词后缀-de的二语习得。现年54岁的语言学习(3), 437-468.

Zhang通过考察Pienemann加工能力理论中加工约束与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对形容词和静态动词的范畴分析之间的相互作用,考察了汉语形容词标记DE的习得。纵向数据收集于3名澳大利亚英语大学汉语第一年的学生,为期一学年(37周)。一系列的生产任务,如图片描述和故事复述,被用来激发自发学习者的语言与强制性的上下文使用形容词或静态动词。研究发现,汉语学习者使用的静态动词多于形容词。二语习得样本中形容词的数量与习得的发展时间表存在相关性。

专有名词

袁,B.(1995)。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获取基本话题。语言学习,45岁, 567 - 603。

袁调查了英国大学生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基础生成话题的习得情况。在汉语中,话题可以是基础生成的,而在英语中则需要经历一个移动的过程。假设英语学习者在汉语习得过程中会接触到汉语基础生成话题的积极证据,因此英语学习者习得汉语基础生成话题并不困难。然而,这一假设并未得到证实;学习者习得基础生成主题很晚。研究者认为,汉语学习者在习得基础生成主题方面存在的困难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初级、中级和高级阶段,学习者在处理基础生成主题的句子时可能采用了错误的解析策略。这种错误的解析策略会削弱正证据对CP投射的触发效应,而这在汉语二语习得初期是不存在的。此外,学习者输入数据中支持错误解析策略的误导性证据可能进一步延迟基础生成主题的习得。

卡拉邮件列表注册 联系卡拉 卡拉事件 捐赠给卡拉 卡拉在Facebook上 YouTube上的卡拉 啁啾
语言习得高级研究中心(CARLA)•140大学国际中心•331 - 17 Ave SE•明尼阿波利斯,MN 55414